德國職業婦女跟媽媽的角色間怎麼平衡?

生小孩前我是開心的上班族,要休產假前公司就拿張表格要我填好前兩階段的育嬰假計畫。德國生一個小孩可以申請三年育嬰假,可以在小孩八歲前分次休完,但必須取得雇主的同意,一般大公司在這方面非常有彈性。除了第一階段我想請一年外,我實在無法預期第二階段我哪時要請,或著我根本不需要(父母單方只有12個月有育嬰津貼,另一方也請2個月以上就可以合計拿14個月津貼,其他時間則是無津貼育嬰假),經由主管同意,我們先決定第一階段就好(臨時要變更計畫也可以,提前跟雇主溝通就好)。雖然德國女權感覺比台灣高,在基督教的影響下家庭觀念還是相當保守,一般生了小孩的媽媽多會為小孩犧牲職涯,社會福利雖好但托嬰機構普遍不足,加上親子關係很被重視,種種因素下很多媽媽無法馬上回到全職。

老公除了第一個月跟我一起休育嬰假幫忙外,計畫在小凱11個月開始去托兒所時再休兩個月,自己在家帶小孩的這一年實在非常辛苦,平日打理小孩外我連自己的飲食都無法打理,德國不像台灣外食那麼方便,還有7-11這種全年無休好店,帶小孩的辛苦跟永遠不足的睡眠不用我多說,當媽的都明白,所以我非常高興我們申請到托兒所的位子,讓我一年後可以回去上班。紐倫堡的托兒所一般收6周到3歲間的小孩(3歲到6歲是幼稚園),12個小孩配一個老師跟一個保姆,通常還會有一個實習生常來,但我看來依舊人手不足,因為老師也會生病或請假啊!加上小孩還需要把屎把尿跟餵食,我滿佩服她們的。(後來有點生氣,因為常常接小孩時發現大便沒換尿布,還有老師堅持一歲的小凱吃正常食物不吃嬰兒食物,也要小凱自己練習拿湯匙吃飯,常常他只吃一兩口,尤其菜單是炸雞排時我兒子怎麼吃?水也是只有早上九點跟中午十一點的用餐時間才有的喝)

我剛回去上班不久,就開始每個職業媽媽的惡夢,去托兒所的小孩常常生病!而且德國的托兒所很嚴格,一旦有拉肚子或輕微發燒,馬上叫父母來接回去,必須有24小時不使用藥物下沒有症狀才可以再去,這樣一來我必須跟小凱待在家裡不能上班。德國的健保一般給付有工作的父母各10天的小孩病假津貼,需到兒童診所開立小孩生病父母須照護的證明。我們公司挺好,健保給付的津貼外,公司補滿到全薪,也就是說我一年有10天的小孩病假是有全薪的。但現在才一月,小凱肺炎一次,剛好沒兩星期又開始咳嗽發燒,又得去看病不能去托兒所,10天一下子就用完了,再生病就必須用自己的年假,但托兒所8月放3星期的暑假,加上聖誕節跟重要節日也放假,年假30天根本不夠用。更不用說我常常因為小孩臨時不能上班,根本分配不到重要的任務,這點我可以理解,也很感謝同事都能體諒當媽媽的不便,但工作沒有成就感,就是不好受。

巴發利亞邦為了解決托兒機構不足的問題,提供在家自己帶小孩(15個月大開始)的爸媽每月150歐的津貼。以我們家為例,托兒每週30小時(一天6小時),月費450歐。如果是自己在家帶小孩的話,就省了450歐花費還有150歐的津貼可以拿,算起來挺不錯!但這是變相阻止婦女回到職場的福利,其實也滿受詬病的。

自己生了小孩後可以理解為什麼德國的出生率低,因為養兒成本很高,不單單只是金錢上的。德國人的育兒觀念很好,很重視親子關係,我家爸爸為了下午多點時間陪小孩而早上六點到公司上班,一下班回家就陪小孩玩,直到小孩睡著他才有空休息。加上沒有家人在身邊支援,我們倆完全沒有時間喘口氣,有數次在小孩整夜哭鬧時兩人瀕臨崩潰邊緣,我們完全沒有精力想生第二胎,所以非常佩服有兩個以上小孩的職業爸媽。即使在德國,職業媽媽也是不好當啊!

 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